2月17日上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京出席民營企業座談會,凸顯了黨中央對民營經濟的高度重視。
回首來路,民營經濟在改革開放的時代浪潮中踏浪而起,一路高歌猛進。從1980年溫州的章華妹領到第一張個體工商戶營業執照,到一輪輪創業興業、發展民營經濟的熱潮,一批批極具活力的民營企業蓬勃興起,在穩定增長、促進創新、增加就業、改善民生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多年來,我國民營經濟從小到大、從弱到強,不斷發展壯大,其“五六七八九”(民營經濟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以上的企業數量)的特征凸顯了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長期以來,黨和國家對民營經濟發展的基本方針政策,已經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圍繞如何更好地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國家出臺了多項支持性政策。從“非公經濟36條”到“民營經濟發展壯大31條”,政策體系不斷完善,彰顯了國家對民營經濟的高度重視與堅定支持。在金融支持方面,相關政策也是急管繁弦,信貸、債券和股權融資“三箭齊發”,多元金融創新緊跟其后,恰似汩汩清泉潤澤民營經濟的沃土。這些舉措拓寬了民營企業融資渠道,降低了融資成本,增強了民營經濟的市場競爭力。新時代新征程,我國社會生產力將不斷躍升,人民生活水平將穩步提高,改革開放將進一步全面深化,特別是教育科技事業快速發展,人才隊伍和勞動力資源數量龐大、素質優良,產業體系和基礎設施體系配套完善,14億多人口的超大規模市場潛力巨大,給民營經濟發展帶來很多新的機遇、提供更大發展空間。當然,也必須看到,民營經濟發展仍面臨一些挑戰,一些企業轉型升級的緊迫性凸顯,亟待強基固本。于此關鍵節點,要更好支持市場主體,給民企吃下“定心丸”,各地區各部門應念好 “三字經”。其一是法。過去支持民營經濟的政策文件并不少見,不乏救急紓困的政策與著眼長遠的制度,但在產權平等保護、市場公平競爭、要素均衡配置等領域的政策仍需完善,以法為綱、凝聚共識刻不容緩。當前,受到頗多關注的民營經濟促進法正在積極醞釀。我們期待通過專門關于民營經濟發展的基礎性法律,配套可執行的細則,將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民營經濟的方針政策和實踐中的有效做法確定為法律制度,不斷完善勞動、人才、知識、技術、資本、數據等生產要素的使用管理保護機制,推動實現公平準入、公平競爭,更好發揮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保障作用,讓企業家心無旁騖、逐夢遠航。其二是親。強調法治,并非不關人情。這里的人情,絕不是“拉關系”“講派系”的人情,而是企業遇困難時的雪中送炭,是迷茫時刻的撥云見日,更是日常點滴的貼心守護。實際上,在今年不少地方的“新春第一會”上,都有民營企業家的身影,從提出問題到積極獻策,盡顯民營經濟的“中流砥柱”之姿。本次會議也強調要“進一步構建親清政商關系”,我們期待把這些舉措制度化、常態化,建立暢通的政商互動渠道;要有服務意識,政府勤做“貼心人”,打破重重阻礙,鋪就康莊大道,讓企業前行底氣十足。其三是補。法治托底、親商暖企之余,更需前瞻布局、主動補位。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有賴于“一盤棋”思維下的統籌協調。營商環境、公共服務的優化升級也需久久為功,敢于向既得利益或惰政懶政“開刀”。各地區各部門要以精準有效作為,與市場主體攜手成為“黃金搭檔”,方能共繪發展華章。當然,“三字經”絕非輕巧的三個字,背后蘊藏系統工程,政府、企業、社會等各方需同頻共振,以法治精神為引領,以親商理念為紐帶,共同念好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三字經”,奏響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協奏曲”。
免責聲明:所載內容來源互聯網、微信公眾號等公開渠道,我們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僅供參考、交流等非商業目的。轉載的稿件版權歸原作者和機構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