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行普惠金融,如何做到規模最大、質量更優
- 2025-09-09 瀏覽:249
在構建“多層次、廣覆蓋、差異化、可持續”普惠金融機構體系的過程中,國有大行憑借強大的綜合金融實力、網點布局與科技能力,發揮著領頭雁作用。
這一趨勢,在金融監管總局披露的數據中得到了印證:2025年上半年,大型商業銀行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在銀行業金融機構中占比達到45%,接近行業半壁江山,并且近年來呈現持續上升勢頭,彰顯其服務實體經濟的深度與廣度。
與此同時,在大型商業銀行內部,普惠金融行業格局也在重塑。一季度末,農業銀行監管口徑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已躍居銀行業首位,達3.74萬億元,成為供給總量最大、客戶覆蓋最廣、可持續發展能力領先的普惠金融領軍銀行。
在競爭日趨激烈的普惠金融賽道上,農行如何將政策紅利轉化為發展動能,又如何以數字化創新重塑普惠金融生態?其戰略布局與領跑邏輯值得深度解析。
01硬核實力:業務規模、覆蓋面與資產質量全面領跑
千千萬萬個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農戶,是支撐經濟民生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作為金融五篇大文章之一,普惠金融既是銀行業回歸本源、服務實體經濟的核心突破口,也是挖掘增量市場、培育長期客戶的戰略賽道。
而從行業實踐的標桿案例看,農行的普惠金融表現恰好印證了這一戰略價值:無論是普惠金融貸款余額、年度增量,還是服務客戶規模、資產質量等核心指標,農行均居同業前列。這組數據背后,絕非簡單的“規模領先”,更折射出其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與可持續并重的定力。
一方面,農行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的原則,以便民、惠民、利民為出發點,進一步提升普惠金融服務的溫度、廣度、深度,實現了供給總量最大與客戶覆蓋最廣的雙重突破。
在服務廣度上,信貸支持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農戶等普惠小微群體510萬戶,比年初增加51萬戶。上述各項關鍵指標均位居同業首位,充分體現了農行在普惠金融供給端的優勢。
另一方面,農行充分發揮強大的規模經濟效應,探索了一條普惠金融業務“又普又惠”的可持續發展路徑,在提供最大規模的普惠金融信貸供給的同時,保持了良好的資產質量,普惠小微貸款不良率在四大行中處于最優水平。
尤為值得關注的是,近年來,農行進一步加大減費讓利力度,新發放普惠小微貸款年化收益率3.18%,比年初下降0.26個百分點。同時,堅持量價平衡,不搞“內卷式”競爭,不打價格戰,確??沙掷m發展。
站在當下,普惠金融面臨新的機遇與挑戰。
我國普惠金融市場仍是一片藍海,潛力巨大。目前,普惠小微授信戶數超過6000萬戶,已經覆蓋了約1/3經營主體,切實做好普惠金融大文章,實現雪中送炭、服務民生,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和實體經濟多樣化、普惠性的金融需求。
不過,也要認識到,如何提升普惠金融服務力度、擴大服務廣度、實現可持續發展,從而確保業務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始終是金融機構普遍面臨的重要課題。
在此背景下,農行普惠金融成功探索出一條長期可持續道路:在擴大服務覆蓋面的同時,又嚴控風險,形成了城鄉融合、數字賦能、專營專管、線上線下協同的國有大行普惠金融發展模式。
02底色鮮明:深耕“三農”普惠,踐行金融人民性
面對產品與服務同質化的現狀,普惠金融如何找好差異化破局方向?
“大中型商業銀行要發揮主力軍作用,立足自身特點制定普惠金融戰略,明確普惠金融業務邊界,發揮創新引領作用,加大對科技和創新型小微企業、民營企業的支持。”2025年6月發布的《銀行業保險業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給行業未來指明了方向,這也正是農行普惠金融的成功密碼。
首先,與生俱來的普惠和“三農”底色,使農行成為普惠金融國家戰略的堅定執行者與先行者。農行將“三農”普惠列為“十四五”期間全行三大戰略之首,建立了橫跨城鄉、獨具特色的“三農金融事業部+普惠金融事業部”雙輪驅動普惠金融服務體系,為助力鄉村全面振興、服務民生和實體經濟提供了有力支撐。
農行是全國唯一一家在全部縣域都設有網點的商業銀行,深入開展“惠農通”工程,讓農民足不出村就能享受到便捷金融服務,增強人民群眾金融服務獲得感。目前,農行超五成普惠貸款投向縣域農村、切實做到惠農支農。
其次,農行充分發揮城鄉協同優勢,以線上線下融合破解資源錯配難題。農行充分發揮2.2萬多個網點的作用,推動集中作業、集約風控、線上線下協同等流程再造和優化,服務觸角延伸至每個縣、每個鄉甚至每個村,打通普惠金融服務的最后一公里。
再者,農行聚焦重點領域需求,以全周期陪伴服務激活實體經濟活力。針對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痛點,農行聚焦推動鄉村振興、擴大內需、提振消費、民營經濟等領域合理融資需求,提升重點領域金融服務可得性和覆蓋面。
03內生動力充足:專營機制+數字賦能
在新時期,小微企業融資面臨新的問題呈現出一些新的特點。比如,缺乏合格抵押物、經營狀況下滑的小微企業融資難度加大;銀行利息外的其他融資費用相對較高;線下信貸產品流程繁瑣等,需要銀行業探索新舉措、新打法。
著眼于普惠金融新的痛點,農行加大服務模式創新,構建了高效的普惠金融專營機制,并借助數字化的力量,有效激發普惠金融發展內生動力。
其一,完善經營機制,提升普惠金融專業服務能力。作為國內最早對普惠金融實施專業化管理、數字化經營的商業銀行之一,農行構建了普惠金融發展“五專機制”,深化普惠金融服務特色專營機構建設,不斷完善“敢貸、愿貸、能貸、會貸”長效機制。
具體而言,一是建立差異化的“三農”普惠信貸政策制度體系,設立“三農”和普惠產品創新基地,鼓勵開展區域性特色產品創新;二是對“三農”和普惠金融業務實施專項考核,引導分支行因地制宜做好“三農”普惠金融服務,激發基層經營動力;三是單獨制定小微客戶經理管理辦法,實施縣域英才工程,為服務“三農”普惠戰略實施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
其二,以數字化轉型重構服務范式,推動普惠金融經營管理模式變革。
在持續推進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農行深度運用大數據技術,重構批量獲客、自動審批、自主用信、集中風控的小微信貸模式,推動普惠金融向線上化、自動化、智能化轉型升級。隨著科技賦能服務升級,普惠金融創新能力和服務溫度不斷提升。
數字化已經成為銀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根基。農行將數字化風控嵌入到普惠金融信貸的各個環節,有效降低風險管理成本。2020年,農行成立數字化風控中心,對全行信用風險實施集中監控和集中作業,近年來累計集中處理1000多萬條任務線索,為普惠金融的穩健發展筑牢了底線。
其三,創新信貸產品,以“科捷貸”破解科技小微融資難題。
針對小微科技企業普遍存在的“輕資產、高風險、高成長”特性及融資困境,農行于2025年5月創新推出全流程自助辦理信用貸款產品“科捷貸”,通過綜合運用知識產權、創新積分、工商、稅務、征信等多維數據,對優質小微科技企業核定授信額度。同時,創新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審批方式,為科技企業提供純信用、高效便捷的融資服務。
自“科捷貸”產品推出以來,取得了顯著成效:截至2025年6月末,農行已為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等累計989戶小微科技企業提供“科捷貸”信貸支持,累計投放貸款金額達到36.4億元,覆蓋了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等多個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有效支持小微科技企業突破資金瓶頸,實現快速發展。
從行業角度,“科捷貸”為金融行業服務小微科技企業提供了創新范例?!翱平葙J”產品豐富了普惠金融產品體系,拓展了普惠金融服務邊界,使更多小微科技企業能夠享受到便捷、高效、低成本的金融服務。
正是通過不斷探索普惠貸款風險管理新模式、新打法,不斷推進普惠金融實踐創新,農行逐步走出了一條有特色的普惠金融發展之路,持續打造國內普惠貸款供給總量最大、服務覆蓋面最廣、可持續發展能力領先的金融機構。
本文來源:輕金融微信公眾平臺
免責聲明:所載內容來源互聯網、微信公眾號等公開渠道,我們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僅供參考、交流等非商業目的。轉載的稿件版權歸原作者和機構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