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金融”賦能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 2024-03-22 瀏覽:3518
作者:銀行間市場清算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汪洪波
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會議首次將“數字金融”寫入中央文件,并鮮明提出“加快建設金融強國”的目標。銀行間市場清算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上海清算所”)作為國家級金融基礎設施,立足集中清算和中央證券存管雙支柱,以數字人民幣為載體做好數字金融大文章,進一步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質效。
一、天生我材,金融基礎設施服務實體經濟的職責使命
《金融市場基礎設施原則》將金融市場基礎設施(FMI)定義為參與機構之間,被用于清算、結算或記錄支付、證券、衍生品或其他金融交易的多邊系統,為金融活動提供基礎性公共服務。金融基礎設施是承載金融資源交易運行的道路橋梁,為推動形成統一開放的金融市場、優化資金供給結構、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質效筑牢根基、保駕護航。
作為兼具集中清算和中央證券存管雙重職能的系統重要性金融基礎設施,上海清算所在人民銀行的指導和支持下,堅持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創新驅動引領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步伐,自覺踐行“金融為民”初心,為我國場外金融市場提供統一專業的金融清算服務,產品覆蓋債券、利率、外匯、大宗商品、信用衍生品五大門類20余種,2023年全年集中清算業務規模636萬億元,債券發行量38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5%和21%。近年來,上海清算所緊緊把握金融數字化轉型升級重大機遇,全面推進產品服務數智化,為實體經濟直接融資提供高質量低成本發行托管服務的同時,也為大宗商品實體企業提供安全高效創新的清結算服務,彰顯金融基礎設施服務實體經濟降本增效的職責使命。
二、揚帆領航,數實融合注入新質生產力
金融基礎設施可以實現數字人民幣與原有電子支付工具和商業銀行的支付體系全面互通無縫銜接,通過數字技術使得數字人民幣支付與交易體系具有更高的支付清算效率,更低的運行成本,更好的數據與信息安全性,建立良性有序的市場環境和制度體系,能夠為實體經濟數字化轉型注入新質生產力。
依托于數字人民幣安全便捷、支付即結算、可控匿名的特征,可以進一步保障產業客戶的資金安全、提升支付清算效率;可疊加智能合約,具有透明可信、自動執行、強制履約的優點,可應用于大宗商品現貨交易中特定的條件支付、定時支付業務場景,針對后續交易實現資金凍結、專款專付,確保資金余額充足;依托數字人民幣7×24h的特性,可以解決傳統賬戶體系下大額對公轉賬業務時間限制的問題,進而打通跨境貿易時間壁壘;依托數字人民幣“大額依法可追溯”的特征,有利于發揮資金監管職能,有效解決供應鏈金融場景中對資金流閉環監控的核心訴求,同時充分利用數字人民幣可編程性、不可篡改的特性,精準監控放款后資金的用途、流向、回款,有針對性地解決中小微企業與金融機構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進而優化資金供給結構,降低中小微企業獲得金融資源門檻;踐行普惠金融使命,助力實體企業降本增效。在數字人民幣低成本管理方式下,人民銀行不向指定運營機構收取兌換流通服務費用,指定運營機構也不向客戶收取兌出、兌回服務費,金融基礎設施也不收取清算費、結算費、手續費等各類費用,切實落實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使命職責。
三、暢通“大動脈”,上海清算所探索數字人民幣的前沿實踐
上海清算所積極響應產業改革升級的迫切訴求,利用銀行間市場風控和清算的優勢及經驗,通過“金融+科技”賦能大宗商品生態圈數字化建設,于2021年3月研發推出大宗商品現貨清算業務(即大宗商品清算通,以下簡稱清算通)并于2022年6月、2023年6月先后推出清算通供應鏈金融服務、數字人民幣清結算服務,切實破解中小微等實體企業在大宗商品現貨交易交收環節面臨的資金結算體系合規性不足、交收效率低、跨行結算難度大、供應鏈金融配套服務不健全等“急難愁盼”問題,全面響應統一大市場、長三角一體化、雙碳目標等國家戰略落地,推動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全力保障黨的二十大決策部署落實見效。
清算通采用標準統一的業務模式,使用系統直連接入方式,對接現貨平臺及其合作倉儲機構,會同銀行為實體企業的大宗商品現貨交易提供大額實時、跨行跨境、規范高效的資金清結算服務,整合實現大宗商品現貨市場的交易流、資金流、貨物流“三流合一”,借鑒債券市場DVP(券款對付)模式實現大宗商品錢貨對付,助力形成良性循環的產業生態體系,為創新供應鏈金融服務、探索期現聯動、構建完善場外大宗商品市場多層次服務體系夯實基礎。清算通上線以來,發展趨勢良好,規模快速增長。截至2024年1月,已對接6家政府支持的合規平臺,會同18家銀行服務7000余家以中小微為主的實體企業,累計承接覆蓋化工、有色、黑色、農產品、新能源、油氣6個大宗商品行業46個產品的32萬余筆現貨交易,交割數量超2.5億噸,清算金額1.5萬億元。
清算通數字人民幣清結算服務是上海清算所積極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推動數字經濟發展的戰略部署,落實人民銀行關于“有序推進數字人民幣的研發試點”的工作要求,會同銀行和現貨平臺創新推出的可靠穩健、快速高效、安全普惠的數字化結算路徑,支持買賣雙方交易商通過數字人民幣對公錢包進行交收結算。該服務是上海清算所有序拓展數字人民幣應用場景的重要實踐,是數字人民幣在大額對公應用場景的重要突破,作為首個金融基礎設施清結算領域的數字人民幣應用,能夠進一步助力優化金融資源配置,推進產業“數字化”轉型,切實做好科技金融、普惠金融、數字金融大文章,為中國式現代化筑牢實體經濟根基發揮示范引領作用。
清算通數字人民幣清結算服務自推出以來,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浦發銀行、興業銀行、華夏銀行等8家現貨清算成員為張家港保稅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有色網金屬交易中心有限公司、山東國際大宗商品交易市場有限公司、上海國際棉花交易中心股份有限公司等4家現貨平臺的50余家交易商提供了服務,累計清算金額超10億元。其中,農業銀行實現了單日清算金額破億、單筆清算金額破千萬;工商銀行加載了數字人民幣智能合約,進一步提升大宗商品交易結算環節的時效性和安全性;建設銀行作為唯一一家2.0層指定運營機構代理了兩家銀行開展業務,拓展了數字人民幣清結算服務的普適性。
四、穩中有進,做好數字金融大文章
從上海清算所推出金融基礎設施首單數字人民幣清結算服務以來,一系列數字人民幣“首單”在大宗商品貿易領域集中涌現,加速推動了數字人民幣在萬億級大宗商品市場的創新應用場景落地。未來,上海清算所將一如既往發揮保障金融市場穩健高效運行的基礎職能,進一步探索數字人民幣在集中清算和中央證券存管業務的創新應用場景,持續服務我國金融開放和安全,助力人民幣國際化進程,賦能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一是在人民銀行的統一部署下挖掘契合銀行間市場的應用場景。目前,數字人民幣在金融市場上的應用尚處于起步試點階段,主要運用在商業銀行債券發行的募集歸集資金和結算環節。后續,上海清算所將在人民銀行的統一部署下,充分發揮數字人民幣普惠性、不可篡改、大額依法可追溯等特點,挖掘契合銀行間市場的潛在應用場景,進一步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二是延伸數字人民幣供應鏈金融服務。目前業界數字人民幣供應鏈服務基本采用傳統的供應鏈金融模式,即依托于供應鏈核心企業的資信為其上下游中小微企業的融資行為增信。上海清算所將會同銀行研究以清算通為樞紐,服務中小微實體企業的去核心化的數字人民幣供應鏈金融解決方案,依托清算通全生命周期的資金閉環管理體系進一步提升金融機構風險防控能力、提高中小微實體企業融資可得性和便利性。
三是探索在碳市場領域的應用。目前,上海清算所積極推進碳金融創新,助力綠色金融業務發展,推出了我國首個也是唯一一個采取集中清算模式、符合國際金融市場慣例的標準化碳金融衍生品——上海碳配額遠期。后續,上海清算所將會同碳交易所,進一步探索數字人民幣與碳排放權交易等領域的結合,依托數字人民幣智能合約特性,簡化碳排放權流程,提高交易的透明度和效率,助力推動碳市場建設和綠色金融發展。
本文來源:微信公眾號《金融電子化》
免責聲明:所載內容來源互聯網、微信公眾號等公開渠道,我們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僅供參考、交流等非商業目的。轉載的稿件版權歸原作者和機構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