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創金融服務中國式現代化新局面
- 2022-11-03 瀏覽:3923
作者:中國工商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陳四清
黨的二十大是在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關鍵時刻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習近平總書記所作的黨的二十大報告,全面總結了過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時代十年的偉大變革,深刻闡述了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等重大問題,鮮明提出了新時代新征程中國共產黨人的使命任務,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行了戰略謀劃,對未來一個時期黨和國家工作作出全面部署,是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動綱領。認真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更好地以金融力量服務中國式現代化,是國有大型商業銀行當前和未來一個時期的首要政治任務。
一、深刻認識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堅持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黨的二十大的重大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新時代新征程上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最緊要的是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自覺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深刻闡釋了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本質要求和重大原則,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了理論指引和行動指南。
1. 中國式現代化為建設現代化國家指明了方向。
我們黨始終堅持立足中國國情和發展階段推進現代化建設。進入新時代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統攬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確立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兩步走”戰略,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使中國式現代化得到前所未有的推進和拓展。黨的二十大在總結實踐經驗基礎上,對中國式現代化理論內涵和實踐要求作出深刻闡釋,必將引領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不斷開辟新境界。
2.中國式現代化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指明了方向。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領導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過程中,高度重視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著力建設創新引領、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體現效率、促進公平的收入分配體系,彰顯優勢、協調聯動的城鄉區域發展體系,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綠色發展體系,充分發揮市場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經濟體制。我國現代化經濟體系符合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為我國經濟邁上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之路提供了有力支撐。黨的二十大進一步明確了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路徑和重點,強調要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等,必將推動我國經濟發展不斷迸發新活力、開創新局面。
3.中國式現代化為建設現代金融體系指明了方向。
建設現代金融體系,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題中之義。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金融工作,強調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強調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明確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三項任務,推動健全具有高度適應性、競爭力、普惠性的現代金融體系。黨的二十大對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作出了新部署,金融必須通過優化融資結構和金融機構體系、市場體系、產品體系,構建風險投資、銀行信貸、債券市場、股票市場等全方位多層次的金融支持服務體系,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更高質量、更有效率的金融服務。建設現代金融體系,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題中之義。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金融工作,強調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強調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明確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三項任務,推動健全具有高度適應性、競爭力、普惠性的現代金融體系。黨的二十大對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作出了新部署,金融必須通過優化融資結構和金融機構體系、市場體系、產品體系,構建風險投資、銀行信貸、債券市場、股票市場等全方位多層次的金融支持服務體系,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更高質量、更有效率的金融服務。
4.中國式現代化為建設現代金融企業指明了方向。
構建現代金融體系,必然要求有現代金融企業作支撐。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鮮明提出“兩個一以貫之”要求,推動黨的領導融入公司治理更加制度化、規范化、體系化,部署了健全現代金融企業制度、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推動國有大型銀行戰略轉型等任務,引領我國現代金融企業建設向前邁出新的一大步。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推進國有企業、金融企業在完善公司治理中加強黨的領導,推動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加快建設世界一流企業,為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現代金融企業提供了指導和遵循。
二、準確把握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對金融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金融必須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整體布局中找準自身定位、把握職能職責,全力服務好中國式現代化。
1.必須把維護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作為根本要求,突出金融工作的政治性。
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首要原則。金融事關經濟發展和國家安全,事關人民群眾安居樂業,只有堅持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才能確保金融改革發展正確方向,才能真正實現金融高質量發展。要把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作為首要任務,健全機制、加強督導、形成閉環,確保落地見效、形成生動實踐。要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善于從政治上看問題、干工作,堅決扛起服務“國之大者”的金融職責。
2.必須深入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強化金融工作的人民性。
黨的金融事業起于為人民服務、興于為人民服務,必須充分體現人民性,努力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優質金融服務需求。要聚焦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聚焦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持續豐富高質量金融供給,不斷提高金融服務的可及性和便利度。增強金融資源在城鄉、區域、人群之間配置的均衡性,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助力縮小收入差距,在推進共同富裕中展現更大金融價值。
3.必須構建更加適配新發展格局的金融發展模式,全力服務高質量發展。
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金融要充分發揮優化資源配置的功能作用,聚焦高質量發展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拿出助力補短板、強弱項、固底板、揚優勢的新思路新舉措,提升金融服務質效。把服務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發揮好金融貫通產業鏈、聯接國內外的紐帶作用,助力暢通內外循環。把服務制造業發展擺在更重要的位置,面向穩鏈強鏈、產業升級,打造更具適應性、競爭力和普惠性的金融體系。
4.必須加大對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助力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走好新時代新征程,實現科技自立自強至關重要。金融必須把服務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貫通起來,完善金融服務科技創新的機制和模式,增強對基礎學科、前沿科技、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人民生命健康等領域的服務能力,助力開辟新領域、新賽道。將優勢金融資源優先投入到創新環境較優的重點區域、外溢效應較高的重點行業、民生覆蓋度較強的重點項目,以點帶面、以面拓域,助力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5.必須豐富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供給,積極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積極順應生產生活方式低碳轉型要求,前瞻調整投融資布局,引導撬動各類資源流向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領域。統籌考慮產業結構調整、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全面推進綠色金融體系建設,系統運用債券、基金、保險、碳金融等工具,加快發展綠色金融市場,助力推進碳達峰碳中和。
6.必須把防范化解金融風險作為永恒主題,以金融穩定維護國家安全社會穩定。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要求,強化金融穩定保障體系,依法將各類金融活動全部納入監管,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我們必須從總體國家安全觀的高度去認識和把握金融風險,堅持底線思維、極限思維,增強憂患意識,不斷完善全面風險管理體系,提升風險防控的整體性和有效性。前瞻應對外部形勢變化和突發事件沖擊,精準把握風險應對的力度和節奏,確保風險應對走在市場曲線前面,以實際行動維護金融長治久安。
三、在服務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全力展現大行擔當
2023年是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中國工商銀行成立40周年。我們一定要把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最重要的政治任務,切實用黨的二十大精神指導金融實踐,牢記空談誤國、實干興邦,堅定信心、同心同德,埋頭苦干、奮勇前進,以頭雁姿態落實好中國式現代化對金融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堅持和完善“48字”工作思路,堅定不移走好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堅定不移推進高質量發展,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和現代金融體系、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現代金融企業而不懈奮斗,為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持續貢獻力量。
1.堅持黨建引領、從嚴治理,彰顯管黨治行新成效。
把維護黨中央對金融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作為銀行發展的根和魂,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鑄魂,把服務中國式現代化作為不折不扣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的具體行動。錨定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現代金融企業目標,以工商銀行成立40周年為契機,深入推動黨的領導融入公司治理,持續提升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堅定不移全面從嚴治黨,壓緊壓實主體責任,完善行黨委與駐行紀檢監察組溝通會商、“雙談雙促”等機制,深化紀檢監察體制改革,促進“兩個責任”更加貫通協同、層層傳導落地。堅持以嚴的基調強化正風肅紀,鍥而不舍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以零容忍態度懲治金融腐敗。抓好常態化長效化巡視整改,標本兼治、舉一反三,不斷鞏固擴大整改成效。
2.堅持人民至上、服務實體,展現國有大行新擔當。
以國家重大戰略為牽引,積極發揮工商銀行產業金融優勢,協同支持傳統產業改造提升、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助力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壓茬推進制造業金融服務能力提升工程,全力支持產業基礎再造和重大技術裝備攻關,助推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縱深開展補鏈強鏈金融服務專項行動,貫通服務好大中小微制造業企業,助力形成更有韌性的產業鏈條。堅持資源傾斜、機制完善、科技支撐、數據賦能一體發力,不斷提高服務中小微企業質效。持續推進投融資結構綠色低碳轉型,健全多元化多層次綠色金融服務體系,加強碳盤查,提升碳表現,助推發展方式綠色轉型。著力建設人民滿意銀行,多管齊下推動網點競爭力提升,多端聯動做好醫療、教育、養老等民生領域金融服務,多措并舉加強對新市民、個體工商戶、農民工等群體的精準服務,以高質量金融服務滿足群眾高品質生活需要。
3.堅持科技驅動、價值創造,打造面向未來新引擎。
牢牢把握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堅持金融服務跟著創新需求走,聚焦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打造、核心技術和“卡脖子”領域攻關,組建服務專班、配套專項資源、提供專屬服務,助力我國科技自立自強。優化“科創金融中心、特色支行、科創網點”三級專營機構布局,完善專營機制,提高對高新技術企業、“專精特新”企業的服務精細度和覆蓋率,促進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深度融合。用好工商銀行全方位服務功能,積極以金融創新支持科技創新,促進創新資本形成,激發創新人才活力。堅持自信自立,主動加強先進金融科技的前瞻性開發和有序應用,并做好同業賦能、跨業賦能,為我國金融基礎設施自主可控可靠轉型提供助力和支撐。深化數字工行(D-ICBC)建設,持續升級智慧銀行生態系統(ECOS),推動業務、科技、數據“煲湯式”融合,更好地賦能金融服務和經營發展,不斷提升市場競爭力,為社會創造卓越價值。
4.堅持國際視野、全球經營,邁出服務開放新步伐。
始終在國家高水平對外開放大局中定位自身全球經營工作,緊跟制度型開放步伐,優化升級全球金融服務體系,提升對外資外貿、資源穩供、技術引進、穩鏈強鏈等領域的金融服務水平。發揮工商銀行在“一帶一路”等重點區域人民幣清算網絡優勢,豐富產品體系、打造使用生態,力促人民幣按照國家政策出得去、用得好、留得住。高標準履行金磚國家工商理事會主席單位職責,以金融為紐帶,推動金磚工商合作朝著更高質量方向前進。全力服務進博會、廣交會、服貿會、消博會,推動“一帶一路”銀行間常態化合作機制(BRBR)、全球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定期會議安排等“朋友圈”不斷擴大,積極參與國際金融治理。
5.堅持轉型務實、改革圖強,釋放經營發展新活力。
全面總結工商銀行40年改革發展經驗,對標黨的二十大關于深化金融體制改革的新部署新要求,深入推動銀行轉型發展。注重守正創新,扎實推進“揚長補短固本強基”布局,推動第一個金、外匯首選、重點區域、城鄉聯動等重點戰略和以“GBC+”為核心的基礎性工程不斷取得新突破。促進數字化轉型與經營轉型深度融合,推動業務、產品、服務等數字化升級,更好地服務和融入數字經濟發展。深化服務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風險內控治理、戰略性基礎領域和組織架構等方面改革,著力破解深層次難題。堅持系統觀念,平衡好價值創造、市場地位、風險管控、資本約束,增強競爭力、創新力、控制力、影響力、抗風險能力,努力實現發展質量、結構、規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統一,提升發展可持續性,堅定不移做強做優做大。
6.堅持風控強基、人才興業,開創工行事業新局面。
始終從政治和全局高度認識風險、治理風險,堅持未雨綢繆、見微知著、亡羊補牢、舉一反三,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推動防范化解金融風險取得更明顯的成效。強化總行分行、境內境外、表內表外、線上線下、商行投行附屬機構“五個一本賬”管理,提高風險防控的整體性和有效性,牢牢守住不發生重大風險底線。積極發揮大行作用,全力維護糧食、能源資源、重要產業鏈供應鏈等安全,服務構建新安全格局。堅持黨管干部、黨管人才,深入落實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加強干部實踐鍛煉、專業訓練,增強干部推動高質量發展本領、服務群眾本領、防范化解風險本領。加強干部斗爭精神和斗爭本領養成,著力增強防風險、迎挑戰、抗打壓能力。把青年工作作為戰略性工作來抓,引導年輕干部到基層一線和斗爭前線施展才華、建功立業,為工商銀行打造基業長青的百年老店打下堅實基礎。
黨的二十大擘畫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宏偉藍圖,吹響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嘹亮號角。工商銀行一定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弘揚偉大建黨精神,自信自強、守正創新,踔厲奮發、勇毅前行,以走好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的實際行動、高質量發展的優異成績,奮力譜寫金融服務中國式現代化偉大事業新篇章!
本文來源:《中國金融電腦》2022年第21期
免責聲明:所載內容來源互聯網、微信公眾號等公開渠道,我們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僅供參考、交流等非商業目的。轉載的稿件版權歸原作者和機構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