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賦能鄉村振興的探索與實踐——以中國工商銀行五維數字化布局為例
- 2022-12-16 瀏覽:8179
作者:中國工商銀行金融科技部 總經理 楊龍如
摘要: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對強化鄉村振興金融服務、拓展農業農村大數據應用場景、加快推動數字鄉村標準化建設等工作進行重點部署,為金融科技更好賦能鄉村振興指明了工作方向。工商銀行履行使命責任,圍繞全行城鄉聯動發展戰略,堅持“科技驅動,價值創造”工作思路,積極推進數字化賦能鄉村振興探索和實踐,取得一定工作成效。本文以工商銀行的“數字技術”“數字資產”“數字基建”“數字生態”“數字基因”五維布局助力鄉村振興為例,對金融科技賦能鄉村振興實踐路徑進行了分析探討,為深化數字鄉村建設,實現金融科技賦能鄉村高質量發展提供思路和啟發。
關鍵詞:金融科技;鄉村振興;涉農貸款;數字鄉村
一、金融科技服務鄉村振興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明確要求加快數字鄉村建設。銀行依托新一代信息技術創新引領,更好發揮技術和數據要素價值作用,進一步優化農業農村各類金融服務,提升金融服務在鄉村的可達率和服務效率,在助力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同時,也極大拓展了金融服務發展空間,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工商銀行黨委統籌謀劃,科學提出城鄉聯動發展戰略,積極推動戰略落地,出臺《關于做好金融服務鄉村振興工作的意見》《深化數字化轉型總體方案》,為金融科技賦能數字鄉村提供指導遵循。對照國家《數字鄉村建設指南》要求,以工商銀行為例,商業銀行在服務鄉村振興方面還面臨渠道觸達、基礎支撐、業務模式等挑戰。
1.鄉村金融渠道觸達體系有待完善
我國地域遼闊,經濟發展及人口分布城鄉存在較大差異。鄉村金融服務渠道和服務能力相比城市,存在觸達半徑小、覆蓋面窄等不足,地域間、群體間、機構間存在較大數字鴻溝。一是金融服務鄉村渠道支撐有待加強。與鄉村用戶日益豐富的“存、貸、匯、繳、投”等金融服務需求相比,商業銀行用戶觸達渠道仍需進一步豐富。二是線上服務適農化不足。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用戶行為加速線上化,大部分商業銀行的金融服務APP針對農村地區的專屬線上服務,與市場需求相比還有一定差距,尚未建立起“一點多能、一網多用”的惠農綜合服務平臺。
2.鄉村金融基礎支撐體系有待加強
農村地區信息基礎有待更新,資產信息化程度不高,農村信用擔保體系不夠完備,在生活、產業、政務等場景數據基礎沉淀較少。一是農村資產評估難、風險高。涉農經營主體可信資產數據缺乏,采用人工勘查方法核實農戶信息耗時費力,農業生產受季節、氣候、土壤等環境因素影響大,難以形成全面、及時、專業的分析,無法建立起有效的資產評估體系。二是涉農經營數字化管理薄弱。涉農經營主體尚沒有廣泛建立起與數字經濟市場相適應的運行管理機制,數字化程度不高,銀行對涉農企業信息采集成本高、難度大,難以持續跟蹤,未能廣泛建立涉農企業與銀行之間的數據聯接。
3.鄉村金融產品業務模式有待創新
金融機構在金融服務方面與農村金融需求還不能完全適配,現階段鄉村已形成種植、養殖、加工、銷售等多元化農業產業鏈,商業銀行涉農金融產品仍面臨多樣性、長期性的創新訴求。一是鄉村數據資產基礎不足。面向鄉村客戶的客戶畫像、村鎮視圖尚不完備,面臨“貸給誰”“怎么管”等問題,無法快速通過數字賦能廣泛觸達客戶。二是鄉村數據服務能力有待提升。涉農數據采集標準不統一,存在數據冗余、關鍵信息缺失等情況,無法形成有效數據服務。涉農關鍵業務指標、涉農觸達、服務渠道等數據動態監測能力和涉農風險把控能力仍需增強。
二、金融科技賦能鄉村振興的探索與實踐
在數字鄉村戰略指引下,中國人民銀行等七部委下發了《關于組織開展金融科技賦能鄉村振興示范工程的通知》,對金融服務渠道融合發展、農業產業金融服務供給、金融與民生系統互通和農村數字化基礎進行了具體部署,全面提升農業產業現代化水平、農村金融承載能力和農民金融服務可得性。商業銀行當前致力于整合線上線下融合的新型服務渠道,多渠道觸達客戶,農村金融的覆蓋面、可得性與便利性持續提高;推動金融與民生系統互通,不斷提升農村公共服務便利化水平;加速新一代金融科技成果的運用,有效支持了產供銷一體化現代農業產業發展;積極探索涉農數據跨領域共享應用,有效推進了農村建設數字化進程。
工商銀行發揮科技與金融融合優勢,基于手機銀行、普惠金融、智慧“三農”等產品服務,結合衛星遙感、物聯網、區塊鏈等技術,以推進《中國工商銀行金融支持鄉村振興行動方案》及“工銀興農通”鄉村振興金融服務統一品牌為重點,結合當前鄉村金融服務存在的薄弱環節,圍繞數字基建、數字技術、數字資產、數字生態、數字基因五維布局進行探索運用,因地制宜打造惠農利民金融產品與服務,為城鄉聯動戰略實施提供金融科技動力。
1.以數字技術推進鄉村振興現代化
農業產業現代化是鄉村振興的必經之路,面對傳統涉農領域信貸支持不足的情況,工商銀行充分運用數字技術加大對農村產業的金融支持力度,促進農業產業發展。
在種植領域,為了解決農戶資產評估難、農情觀測難、數據核實難的痛點,結合分行需求,在黑龍江、內蒙古等地,已使用衛星遙感技術對數千畝水稻、玉米等農作物進行監測,指導農戶進行灌溉、用肥用藥、產量預估和應對氣象災害,不僅幫助農戶增產增收,也為農戶的精準授信和銀行貸后檢查提供了有力支撐。在農產品加工銷售環節,工商銀行運用物聯網、區塊鏈等技術,向普洱茶行業輸出防偽溯源服務,建立從生產到消費的全鏈路溯源體系,打通銀行與企業的數據連接,實現對5萬余個茶餅溯源管控,累計溯源信息檢索10萬余次,有效延伸金融科技服務范圍并助力企業降本提效。在線上金融服務領域,工商銀行利用5G、音視頻、人工智能等技術,打造云網點智慧服務體系,將客戶營銷、業務處理、客服支持等客戶服務要素深度觸網,通過智能語音交互與客服引導、遠程音視頻辦理等形式,形成連接客戶生活與金融服務、線上線下一體化、互動式的非接觸服務新模式,打造出“自助+智能+人工”“線上+遠程+網點”的協同運營新格局。截至2022年上半年,已上線云網點1.5萬余個,累計訪問量超過10億人次。同時,工商銀行運用生物識別、5G、電子圍欄等技術創新設計研發“興農通”APP,積極構建涵蓋基礎金融業務、生態場景融合的特色化鄉村金融客戶服務模式,以打造現代農民易于操作、樂于使用的新農具、新超市、新平臺,并利用APP建設工銀服務e站,加快金融服務下沉,通過金融與科技深度融合將觸角延伸到村鎮的“最后一公里”。
2.以數字資產推進鄉村振興智能化
數字鄉村是鄉村振興的戰略方向,工商銀行充分發揮自身海量數據優勢,持續豐富和完善數字資產,提升數字資產的應用能力,做實做強做活數據新要素。
一是推動并建立完備的涉農數據體系。一方面,充分利用自身業務全、覆蓋面廣的優勢,夯實業務數據采集基礎;另一方面,持續推動與第三方公司、公共服務領域系統的互聯互通,統一數據標準、存儲管理,為數據在鄉村領域的跨機構、跨市場、跨領域綜合應用提供有力的支撐。二是提升數據資產經營能力。深入推動數字資產化,做實、做強、做活數據資產。工商銀行運用知識圖譜、機器學習、BI工具、深度挖掘等技術,加快形成數據分析、決策、行動、反饋的數據資源閉環,打造以用戶為中心的鄉村數字化經營“統一大腦”。目前在浙江已打通工商銀行與相關農業合作方的農業經營數據,構建起農戶識別、風險篩查、授信評分等模型,做到一戶一授信,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專屬農戶e貸融資服務,實現了讓“數據跑腿”代替人工“跑村跑戶”的數字化經營能力升級。
3.以數字基建推進鄉村振興線上化
數字基建是推進鄉村振興數字化轉型的根基,工商銀行對內加強數據和算力設施建設提升數字生產力,對外提升網絡安全與外部入侵防御等風險管理能力,為鄉村經濟創新發展提供肥沃的“土壤”和堅實的“基座”。
一是完善數字化基礎設施。持續優化“云計算+分布式”基礎設施平臺,支持集群內“一云多芯”混合部署,有效應對鄉村數字化轉型對算力、高可用帶來的挑戰。打造大數據與人工智能高效共享的算力服務,將涉農數據從采集到使用的全鏈路時效提升至秒級,支撐數據要素市場建設及用數賦智規模化應用。二是完善涉農數據安全管理體系。推進數據安全分類分級治理,設立全生命周期安全保護要求,落實技術保護措施,加強移動端個人隱私保護,引入合規檢測工具,強化對大數據應用的安全訪問控制和數據保護。
4.以數字生態推進鄉村振興開放化
圍繞“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建設目標,工商銀行發揮技術優勢,打破時空和信息不對稱的制約,積極構建金融科技生態圈,與合作方共建美麗鄉村。
在產融生態方面,工商銀行持續加強與各核心企業的合作力度,充分利用自身完善的產品體系及科技能力,對外輸出API基礎服務,與溫氏、天邦等上千家農業核心企業實現對接,2022年上半年分別新滲透國家級、省級農業龍頭企業40家和227家,涉農供應鏈達1586條,帶動上下游客戶16779戶,較年初新增6219戶、增幅59%,強化供應鏈金融服務供給能力。在產銷生態方面,工商銀行聯合農業農村部,推出鄉村振興專屬撮合平臺。平臺集產品展示、需求發布、磋商洽談、交易結算、融資支持等功能于一體,以數字金融建設賦能農業產業轉型升級,助力“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優勢特色產業集群、農業產業強鎮”政策項目的落地實施。截至2022年上半年,平臺已覆蓋全國近50%農業強鎮、60%現代農業產業園、70%優勢特色產業集群,服務5.2萬余個農業經營主體,促成合作意向3300余項。在服務生態方面,近年各地政府部門推動打造鄉村數字生態,工商銀行緊跟任務形勢、分析研判需求,創新推出“數字鄉村”綜合服務云平臺,通過“一窗受理”方式,面向農業農村主管部門、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涵蓋黨務、村務、政務、財務、金融服務“五位一體”的服務,并在其中首創“區塊鏈+農村三資”應用方案和“省、市、縣、鄉、村”五級穿透模式,全面滿足“數字鄉村+普惠金融”的鄉村振興需求,提升鄉村治理現代化水平,截至2022年上半年已覆蓋全國31個省、300個地市、860個縣,成功鎖定15萬個村集體。
5.以數字基因推進鄉村振興體系化
工商銀行秉承“國家所需、金融所能、工行所長”原則,將金融支持鄉村振興作為“一把手”工程,制定城鄉聯動發展戰略規劃,有序推進鄉村振興金融服務體系建設。
在總行層面,為強化金融科技賦能效果,在金融科技條線內建立戰略工程落地機制,分解戰略目標、編制任務清單、形成全景視圖,加強科技資源投入保障,縱深推進戰略實施,統籌指導和協調推進各項工作,推動各項任務順利實施。在分行層面,聯合各分行組建鄉村振興柔性工作團隊,采用現場走訪、線上調研、聯學共建等形式,總行科技機構與分行攜手共同推進鄉村振興工作落到實處。結合分行屬地特色產業、場景,以分行典型項目、案例為抓手,建立工程展示社區,推進分行間項目橫向共享,加快響應分行同質性需求,提升工作的質量和效率。
三、金融科技更好賦能鄉村振興的建議
工商銀行通過“五維布局”提升了農村金融的覆蓋面、可得性與便利性,為商業銀行通過金融科技賦能鄉村振興提供了參考借鑒。數字鄉村建設是“十四五”規劃的重要內容,鄉村金融服務數字化已成為商業銀行實現自身和鄉村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結合點和切入點,下一步,需持續探索新技術賦能“數字鄉村”“數字普惠”新場景的發力方向,不斷助推金融服務下沉,提升適農化水平,滿足鄉村多樣化、多層次金融服務需求,將科技優勢轉化為發展動能。
一是進一步加快數字技術的規模化應用。持續豐富和提升衛星遙感算法的覆蓋面和通用性,提升金融服務質效。規模化引入AI攝像頭、環境傳感器等物聯網設備,提升對農業生產經營數據自動化采集和智能化分析能力。通過數字孿生構建鄉村旅游、農產品銷售等應用場景,提升鄉村產業生產經營水平。
二是持續提升農村數字資產基礎建設。通過打造鄉村振興大數據管理平臺,統籌農業農村大數據體系管理,推動涉農數據跨領域共享應用,通過模型設計與數據融合,進一步完善農村金融風險監控體系,以數據驅動創新和豐富種植e貸、整村授信等金融服務和產品,提升農村金融服務水平。
三是積極推進農村金融生態發展。從數字基礎設施升級、智慧農業創新發展、新業態新模式發展、數字治理能力提升、鄉村網絡文化振興、智慧綠色鄉村打造、公共服務效能提升七個方向,加強與各級農業農村部門和各類優質平臺共享協作,推動涉農業務場景創新,激活服務鄉村市場效能。
本文來源:《現代金融導刊》2022年第9期
免責聲明:所載內容來源互聯網、微信公眾號等公開渠道,我們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僅供參考、交流等非商業目的。轉載的稿件版權歸原作者和機構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