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寫助力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 2025-09-01 瀏覽:357
2025年2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民營企業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強調新時代新征程民營經濟發展前景廣闊、大有可為,為金融機構服務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作為全球化綜合化程度最高、持續經營時間最長的國有商業銀行,中國銀行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始終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堅持以服務民營經濟為己任,堅持一視同仁、始終一以貫之,既做民營企業“錦上添花”的朋友,更做“雪中送炭”的伙伴。
中國銀行不斷豐富融資渠道,健全多層次金融供給體系,有力發揮全球化優勢,積極提升綜合服務質效,全力支持民營企業向“高”攀登、向“外”開拓、向“實”筑基、向“新”前行,以更深、更實、更專、更精的金融服務書寫銀企互促共榮的新篇章。近年來,中國銀行民營企業貸款規模持續提升,授信覆蓋面持續擴大,新發放貸款利率逐年下降,近三年民營企業貸款增長82%,民營企業有貸戶增長96%,民營貸款利率下降111個基點,不斷強化對民營企業“大顯身手”的金融支持。

聚焦金融服務創新性,找準切入點。民營經濟作為我國經濟體系中最活躍的組成部分,貢獻了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助推民營企業科技創新,是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內在要求,也是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應有之義。中國銀行持續加大對人工智能、先進制造、數字經濟等領域民營企業的支持力度,通過優化產品服務和信貸政策,不斷豐富創新金融產品工具箱,推動民營企業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取得突破,助力民營經濟打造創新發展的“新”引擎。截至2025年6月末,中國銀行支持科技型民營企業貸款余額約1.4萬億元,持續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加力支持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聚焦金融服務普惠性,找準著力點。中小企業是經濟活力與韌性的重要源泉。民營企業中90%以上是中小企業,中小企業中90%以上是民營企業。中國銀行持續推動民營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服務擴面、提質、降本,不斷加大對“專精特新”等科創型小微企業以及核心企業供應鏈上下游的支持力度,結合民營小微企業需求特點,重點提升產品服務的針對性、可得性和易用性,以優惠便捷的金融服務為中小民營企業發展賦能添翼。截至2025年6月末,中國銀行普惠型民營企業貸款余額2.47萬億元,多元化、廣覆蓋、高水平的普惠金融體系不斷夯實。
聚焦金融服務專業性,找準結合點。民營企業是我國第一大外貿經營主體,在高水平對外開放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中國銀行持續完善民營企業出海“融資+融智”服務體系,聚焦服務民營企業“走出去”薄弱環節,強化跨境收付結算、“出海”風險管理、供需撮合對接等綜合能力建設,著力提升民營企業出海服務質效,幫助民營企業拓展多元化市場,當好民營企業穩健“出海”的金融后盾。截至2025年6月末,中國銀行累計支持民營企業“走出去”項目115個,覆蓋全球47個國家和地區,涵蓋制造業、科技、能源等多個領域。
靠前加力支持民營企業“出海”。作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參與者、實踐者、受益者,中國銀行認真踐行使命擔當,持續在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增設機構,不斷提升跨境金融服務能力,通過資金融通加速促進設施聯通、貿易暢通、民心相通。2025年3月,中國銀行發布《支持民營企業“出海”工作方案》《支持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暨共建“一帶一路”服務方案》,聚焦民營企業從“出口”向“出海”轉型的核心需求,為民營企業國際化發展提供跨境結算、融資便利和融智服務。在結算端,持續完善全球賬戶結算服務,加大力度支持外貿新業態發展,打造“中銀跨境e商通”系列產品,2025年上半年跨境電商交易規模超過5300億元。在融資端,充分發揮出口信貸、境外項目融資等專業優勢,升級“中銀并購+”全鏈條服務,加強貿易融資產品創新,打造覆蓋全球的融資解決方案。強化前瞻性研究支持與專業政策咨詢,量身定制全球現金管理和匯率保值服務方案,提供“跨境人民幣+信用保險+出口保理”組合模式,2025年計劃支持民營企業“出海”項目意向融資規模超過50億美元。
持續減輕民營企業融資成本負擔。中國銀行積極發揮綜合化經營特色,依托商投行一體化優勢,以“全渠道、全周期、全鏈條”為核心,為民營企業構建“債權+股權+資本市場”多元融資體系。在債權端,深化債券業務創新,協助民營企業發行科技創新、綠色低碳等專項債券,并通過售后回租、經營租賃等提供靈活租賃服務。在股權端,依托科創母基金和金融資產投資公司(AIC)試點,聯合社會資本設立股權投資基金,積極提供IPO、并購顧問等服務,滿足企業全生命周期融資需求。截至2025年6月末,中國銀行主承銷民營企業科技創新債券發行規模達到214億元,成功完成15只股權投資基金設立、認繳規模超過110億元,牽頭多家頭部商業航天企業及人工智能芯片領域項目投資,助力民營企業不斷拓寬融資渠道、持續壓降融資成本。
充分釋放科技金融乘數效應。在國家相關部門的指導和支持下,中國銀行與人工智能總鏈長總平臺建立重大專項常態化合作機制,支持民營企業參與重大科技項目和核心技術攻堅;發布《支持人工智能產業鏈行動方案》,打造“政府算力券+銀行算力貸”聯動模式,助力民營企業人工智能應用場景落地;與中國人保創新推出“中試保融通”,構建“保貸補”協同支持體系,著力解決民營企業科技成果轉化關鍵階段的融資難題。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十余個科技創新活躍地區構建科創生態圈,重點支持人工智能、生物醫藥、高端制造等領域項目。截至2025年6月末,中國銀行累計為科技企業提供股權、債券和投行等綜合化金融支持超過7800億元,為約11萬戶科技型民營企業提供“精準滴灌”服務。
著力破除金融服務“堵點痛點”。中國銀行認真落實小微企業融資協調工作專班機制要求,與各地專班加強對接,深入園區、社區等企業聚集區域,開展“千企萬戶大走訪”活動,打通金融惠企利民的“最后一公里”。其中,江蘇省分行因地制宜推廣“設備擔”“家紡城市場貸”等地方特色金融產品,聯動政府單位合作搭建融資平臺;四川省分行創新推出“供銷社種植貸”“糧食種植貸”等場景金融模式,有效滿足了春耕時節種植大戶的融資需求。此外,積極為民營外向型企業提供跨境撮合對接服務,累計在全球舉辦跨境撮合活動133場,吸引來自全球1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超過5萬家企業參加。全力落實紓困幫扶政策,優化“接力通寶”“續E貸”“續融通”等小微企業續貸產品準入條件、支持范圍和操作流程,不斷提升服務民營企業的溫度和力度。
優化全流程信貸風險管理體系,強化“敢貸”能力。推動各項內部政策制度及規范性文件公平對待民營企業,在信貸管理、風險管控等方面切實做到“一視同仁”。持續增強民營企業特別是小微民營企業全流程風險識別預警和處置能力,完善盡職免責與容錯糾錯機制,有效平衡民營企業不良容忍度。不斷健全增信保障機制,積極對接地方政府、融資擔保機構、地方產業基金,探索政府引導、金融支持、企業創新的融資擔保合作新模式。
完善正向激勵和考核評價機制,強化“愿貸”能力。加強政策傳導和理念倡導,持續完善差異化考核激勵制度,提高服務民營企業在績效考核中的權重,激發各層級服務民營企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綜合運用民營企業座談會、對接活動等形式,推動金融支持政策、產品服務信息精準直達民營企業。
統籌信貸資源合理配置,強化“能貸”能力。充分運用再貸款等政策工具,持續做好貼息政策傳導,大力支持民營企業參與“兩新”等重點領域,推動政策紅利惠及更多民營企業。深化與各級政府部門、重要產業園區、商協會的戰略合作,推動常態化多層次對接。加強商投行一體化建設,助力拓寬民營企業融資渠道,擴大低成本資金來源,綜合考慮資金成本、運營成本等因素優化定價機制,不斷提升信貸供給能力。
升級各類客群授信服務,強化“會貸”能力。全方位提升對民營企業家、企業職工等金融服務質效,優化“企業家辦公室”服務平臺,完善伴隨民營企業成長發展的全流程接續式服務。持續健全中型民營企業服務機制,鼓勵各地分行結合產業優勢,打造中型企業“一行一場景”“一行一客群”差異化服務。重點加強對縣域民營小微企業的精準支持,全面摸排全國2000余個縣域經濟情況,打造“一縣一業一策”場景化服務。
加快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步伐,強化“善貸”能力。針對民營企業經營特點,創新風險評估方式,推進信息共享應用,優化供應鏈金融、貿易融資線上化服務,將數字化金融工具有機嵌入企業研發、生產、流通全流程。創新推出“智企司庫”財資管理系統、園區數字化服務平臺、航運直通車等產品,上線跨境電商“秒級”收結匯功能。加快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運用,通過“技術+場景+數據”賦能,開展民營企業特征識別和客群精準定位,完善企業數據標簽體系,精準滿足企業融資需求,不斷提升金融服務的覆蓋面和可得性。■
本文來源:中國金融雜志
免責聲明:所載內容來源互聯網、微信公眾號等公開渠道,我們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僅供參考、交流等非商業目的。轉載的稿件版權歸原作者和機構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