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像科技公司的“銀行業”
- 2021-03-03 瀏覽:5070
2020年是領先銀行金融科技的蝶變之年,銀行變得越來越像科技公司了,不斷通過技術創新占領制高點。與此同時,銀行業在用戶體驗上越來越接地氣,這正是打好金融科技第二場戰役,即圍繞客戶體驗、與客戶維持良好關系的攻堅階段。
一、仰望星空:銀行越來越像科技公司了
層出不窮的新技術,給傳統銀行的發展模式賦予了全新的突破路徑。銀行業被動式、溫和的創新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改革式創新、破壞型創造變多了。
首先,大型銀行繼續加快管理變革,釋放體制機制活力。比如工行在2019年11月成立金融科技研究院后,完成“一部、三中心、一公司、一研究院”金融科技新架構的構建;2020年,工行不僅成立數據智能中心,還成立信息安全運營中心,推動安全防護模式由傳統向實戰化轉變提升。2020年初,交行先后成立信息科技發展規劃辦公室、金融科技創新研究院,設立金融科技子公司,形成“一部四中心一子公司一研究院”的新格局。
其次,是發揮子公司的市場化優勢,既包括金融科技子公司,也包括獨立法人的直銷銀行。2020年7月28日,農銀金科在北京正式注冊成立,這意味著,五大行旗下均擁有了自己的金融科技子公司。2020年末,引爆銀行業的大事件是獨立法人直銷銀行重新開閘,一是招行與京東聯手成立招商拓撲銀行,引入互聯網巨頭的流量與場景優勢,二是郵儲擬設立持股比例為100%的郵惠萬家銀行,通過直銷銀行來盤活龐大的存量長尾客戶。
再次,是加大科技投入,注重科技人才的培養。
從金融科技人才看,2019年工行以34800名金融科技人員領先同行,同期建行也有10178名科技人才。郵儲銀行制定的科技人才引進計劃顯示,到2023年底實現全行科技隊伍翻兩番。交行正在推進金融科技萬人計劃、FinTech管培生、存量人才賦能轉型三大工程。
二、腳踏實地:技術創新占領制高點
隨著金融科技不斷改變傳統銀行業的格局,銀行業對金融科技的態度,也在發生變化。
以工行為例,目前已經打造了人工智能、區塊鏈、物聯網、5G等一系列自主可控的新技術平臺。同時,建成“核心業務系統+開放式生態系統”新IT架構,實現超過95%的系統功能在開放平臺運行,承載6.5億個人客戶和800多萬對公客戶基礎數據,超過700件專利授權領跑銀行同業。特別值得關注的是,工行自主研發的企業級區塊鏈平臺“工銀璽鏈”,首批通過國家工信部5項可信區塊鏈技術測評。目前,“工銀璽鏈”已取得150余項技術創新成果,提交超過百余項區塊鏈發明專利申請,工行也成為首家提交網信辦區塊鏈服務輸出信息備案的國有大型商業銀行。工行還圍繞資金管理、供應鏈金融、貿易金融、民生服務等方向上線了30個場景,實現區塊鏈成果向業務創新價值轉化,服務機構超1000家。
另一家大行建行從2011年開始啟動新一代核心系統建設,從根本上為科技促進業務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2020年以來,建行按照“建生態、搭場景、擴用戶”的數字化經營理念,全面開啟數字化經營探索。
為順應零售金融服務數字化和智能化趨勢,農行擬全面構建以掌銀為核心的全行零售金融線上經營體系,把掌銀打造成客戶交易平臺、友商合作平臺、銀客溝通平臺、客戶經理工作平臺。
疫情進一步加速了互聯網升級,領先的銀行業對B端、G端輸出包括技術中臺、業務中臺、全場景應用式服務平臺等金融科技能力和解決方案,與各方共建開放、融合、共生的新生態。
三、用戶至上:戰略布局越來越接地氣
當前,各家銀行正在重構以客戶為中心的新一代銀行服務系統,在零售業務、普惠金融等業務場景中,銀行利用人工智能、區塊鏈、云計算等新技術,為客戶全方位提供個性化、綜合化、場景化金融服務。
對此,中銀協秘書長劉峰指出,中國銀行業涌現出了一大批優秀的金融科技應用成果,在解決信息不對稱、數據孤島、個人隱私保護等行業“痛點”,提升KYC、獲客引流、精準營銷、智能風控等能力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為行業提供了可資借鑒的解決方案和思路。
金融科技對銀行最大改變之一,是重新定義了零售金融“用戶”。“客戶”到“用戶”僅是一字之差,但背后卻是銀行“用戶思維”的養成,及服務邊界的擴大。只有讓金融科技融合滲透到金融業務中,不斷推動業務創新,才能給用戶帶來價值與體驗的提升。
無論是一切金融服務轉向“以客戶為中心”,還是充分利用金融科技的力量做好普惠金融服務,銀行業都在推動昔日“高大上”的金融科技越來越接地氣。
本文來源:輕金融
免責聲明:所載內容來源互聯網、微信公眾號等公開渠道,我們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僅供參考、交流等非商業目的。轉載的稿件版權歸原作者和機構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